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
11月23日,第十一届绿色发展论坛暨2025保障和改善民生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本次活动以“添彩美丽中国 共话民生实事”为主题,由新华网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指导,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支持,绿色全域(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现场,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在致辞中表示,深入阐释绿色发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系统梳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准定位。张红宇说,“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点。”在他看来,绿色不仅是生态要求,更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逻辑。
在谈到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时,张红宇指出,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理念逐步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污水处理率显著提升,垃圾分类和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
张红宇认为,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重大生态工程让传统农耕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保护好每一块耕地、每一滴水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必然选择。”他说。
在他看来,农业不仅是物质产品的供给者,也是生态产品和景观产品的供给者。美丽农业、绿色农业正成为新时代农业的新特征、新价值。
谈及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张红宇从产业、生态和技术三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是产业基础稳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为农产品结构优化、绿色化和多样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生态基础不断巩固。耕地保护红线、黑土地保护、田长制河长制等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生态保护意识深入各地发展实践。
三是技术基础持续增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步应用,使施肥、灌溉、农药使用更加精准高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张红宇表示,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路径将更加系统化。他建议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区域片区分层级推进绿色农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着力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生态补偿、差异化补贴、节约激励等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形成制度化成果。“让中国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美好,这是绿色发展的根本方向。”张红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