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
11月23日,第十一届绿色发展论坛暨2025保障和改善民生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本次活动以“添彩美丽中国 共话民生实事”为主题,由新华网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指导,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支持,绿色全域(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绿色化与民生改善正在深度交织、相互赋能,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视角。
毛寿龙回顾了自己从上世纪90年代接触传真、电子邮件到广泛使用电脑写作的经历,认为数字技术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也重塑了公共治理方式。“很多过去不可能的事,如今因为数字化变得日常可行。”在他看来,从个人工作生活到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化都在深刻改变时间和空间的边界。
在谈到民生时,毛寿龙重点提到了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他认为,健康医疗领域正在探索“数字孪生”“提前诊断”等模式,通过更精准的数据分析,有望把许多疾病的发现关口前移,减少“晚发现、重治疗”的高成本。同时,他提醒要关注数字化带来的新风险,如网络诈骗、信息过载、数字鸿沟等问题,防止对老年人、弱势群体造成新的不平等。“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配套好规则和保障。”
在教育领域,毛寿龙认为,应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在作业、论文等环节中的应用。“关键不是简单禁用或滥用,而是要让技术成为学习和思考的放大器,而不是替代品。”
谈及“双碳”目标与民生关系时,毛寿龙提出,数字时代正在为二者从“零和博弈”走向“相互促进”提供可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运行、降低治理成本,“既可以更好完成减碳目标,又能让民生服务更精准、更普惠。”
展望“十五五”时期,毛寿龙建议,在顶层设计中进一步强化数字化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定位,建设一批数字社会和绿色治理试点城市、社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技术方案。同时,要以更包容的姿态推进数字化转型,防止新的“数字鸿沟”成为影响民生公平的新变量。
“数字经济、碳治理和民生改善,本质上指向一个共同目标——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韧性。”他表示,在数字化和绿色化双轮驱动下,中国有条件探索出一条秩序与活力统一、低碳与福祉并进的现代化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