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高安市,一场文化供给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过去,文化下乡活动常因“供需错配”而遭遇尴尬——送的戏不是群众想看的戏,办的活动不是群众感兴趣的活动。如今,高安市创新实施的“五村”品牌文化惠民项目,以“菜单式”供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化服务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前总有送戏下乡,但剧团演的戏我们不爱看,现场观众越来越少。”高安市石脑镇村民陈社员回忆。这种“政府送单、群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面对这一窘境,高安市创新实施“五村”品牌文化惠民项目。该项目作为落实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整合优质文化人才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文化需求。
“我们变‘送戏’为‘种戏’,变‘输血’为‘造血’,着力构建供需适配的‘菜单式’供给模式。”高安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项目启动前,当地组织文化导师团队深入各乡镇、村组,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征集村民在政策解读、技能培训、文艺活动、非遗传承、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具体需求。
基于调研结果,高安市设计出“村播、村课、村晚、村艺、村风”五大板块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服务体系。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高安市华林山镇东溪村的应急广播响起。“各位村民,今天给大家讲解最新的农业补贴政策……”这是“村播”项目的日常一幕,由新闻导师牵头,结合农村应急广播,及时播放党的惠民政策、应急预警和安全提示、农业生产指导等内容。同时,导师们还指导村民掌握直播技能,打造乡村直播间。
“我通过村播培训学会了直播带货,现在家里的土特产不愁销路了。”年轻村民小李说。互联网平台的有效利用,让这个小村庄的优质农产品走出了高安。
每月15日,是蓝坊镇魏家村“村课”开讲的日子。理论导师带领高安“星火”宣讲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课程内容涵盖党的创新理论、农业技术培训、法律知识、红色文化等,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夜幕降临,筠阳街道下弦村的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正在上演。由文艺导师牵头,根据不同季节和节日,高安市各村镇都会举办各具特色的文艺晚会。
春季的晚会以喜庆团圆为主题,节目涵盖歌舞、小品、戏曲等多种形式;夏季围绕乡村纳凉,开展露天晚会;秋季结合丰收主题,将农产品展示与文艺表演相结合;冬季则以温暖关爱为主题,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上欢乐。这种常态化、品牌化的文化活动,使文化服务从“偶尔盛宴”变为“家常便饭”,保持了持续吸引力。
在非遗传承方面,“村艺”项目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非遗导师邹恒锋发挥本土非遗传承人的优势,组织采茶戏、道情、字门拳等非遗节目下乡演出,同时深入乡村挖掘和培育文艺人才。“高安骨伤医术”等非遗项目得到系统整理和保护,字门拳、道情等传统技艺通过培训班传授给更多村民。
“村风”建设则依托文化导师力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道德讲堂、移风易俗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以前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在大家都自觉节俭办事,负担轻多了。”瑞州接到文昌村党支部书记朱文华表示,文明新风的培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减少了矛盾纠纷。
高安市“五村”品牌文化惠民项目实施以来,已覆盖10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直接惠及群众3万余人。文化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陈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