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课在百年祠堂里开讲,大学生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创作;道德红黑榜悬挂在祠堂正厅,记录着村里的善行义举;幸福食堂飘出饭菜香,老人们围坐用餐笑语不断……
昔日庄严肃穆的乡村祠堂,如今在江西省高安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高安市着力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让全市500余座祠堂变身“六堂”,成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议事大堂让村务决策更透明。在石脑镇况家村祠堂,一场关于土地流转的村民议事会正在举行。依托族规中对“公平公正”的强调,村民代表先后发表意见,最终方案最大限度保障了每户权益。“在祠堂议事,大家更守规矩,决策也更透明。”目前,高安已有80%的行政村将祠堂作为民主议事场所,今年通过祠堂议定事项超600件。
——理论课堂让政策宣讲接地气。“乡村振兴不是光修路盖房,更要留住乡愁!”在石脑镇梅江村祠堂,退休教师陈老师用方言讲解着政策。今年以来,高安组织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和致富能手等“星火”宣讲团成员在全市各祠堂中开展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农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宣讲1200余场,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
——道德讲堂让好家风滋养新风尚。灰埠镇锦洲村祠堂里,每年举行的道德故事分享会已成为村民最期盼的活动。通过挖掘本土家风家训,设立道德红黑榜,评选表彰孝老爱亲模范,传统美德在分享中焕发新光彩。据统计,高安市已打造道德讲堂示范点156个,评选各类道德模范860人次。
——文化礼堂让非遗传承活起来。国庆期间,筠阳街道院背村的敖家祠堂戏台锣鼓喧天,国家级非遗高安采茶戏在这里连演三天。“祠堂变剧场,过足了戏瘾!”村民敖大爷笑着说。高安利用祠堂开展舞龙舞狮、包粽子、打糍粑、广场舞大赛等各类活动,建成非遗传承基地42个,每年开展文化活动超5000场。
——幸福食堂让舌尖温暖夕阳红。每天中午11点半,龙潭镇蓝家村祠堂准时飘来饭菜香。20多位老人陆续来到幸福食堂就餐。“子女在外打工放心多了!”80岁的王奶奶说。目前全市已建成祠堂幸福食堂89个,惠及留守老人1300余人,配套建设娱乐室、医疗点,成为养老服务的暖心工程。
——喜事厅堂让简约新风拂面来。上个月,村民小陈在祠堂办了场简约婚礼:没有高价彩礼,只有亲友祝福。“族中长辈在仪式上讲述家风故事,我觉得婚礼更有意义了。”高安引导村民在祠堂办红白事,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成效显现。今年已节约农村红白事活动开支超千万元。
“祠堂变‘六堂’工程,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又注入了新时代文明内涵。”高安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这一创新做法有效破解了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张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