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之水奔流不息,不仅滋养着八闽沃土,孕育了“海纳百川”的闽商精神,更催生出县域经济的蓬勃生机。福建晋江、福清、南安、惠安、石狮、闽侯六大“千亿县”正以“雁行模式”展翅高飞,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赛迪顾问近期发布的研究显示,2024年全国“千亿县”总数达到62个,福建占6席,数量位居全国第三。这6个县以占全省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20%的GDP,总量接近1.2万亿元,平均GDP超1800亿元,且均上榜2025赛迪百强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与活力。
向“新”而行,产业链升级焕发新动能
从传统鞋服纺织到现代高端制造,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作为“千亿县”发展的“造血中枢”,产业链升级让县域经济焕发新动能,正逐步实现国内先进、全球领先。
在晋江,首个1688鞋服选品中心与产业带专区同步落地,助力建设全球鞋服纺织供应链创新中心,这也意味着晋江跨境电商进入产业协同、生态共建的新阶段,为“晋品出海”注入强劲动能。晋江市跨境电商协会会长吴师艺表示,“选品中心通过数字化赋能、全渠道铺展及AI供需匹配,有效弥补了中小企业在跨境环节的短板。”
福清市坚持“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福耀全球出口基地项目从开工到建成仅用9个月,打造最大汽车玻璃出口基地,带动园区汽配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7%,接近110亿元。与此同时,该市还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推动156家企业提质增效。
“龙头引领,给了我们扎根福清、发展壮大的信心。”位于福清融侨开发区的嘉丰汽车座椅(福州)有限公司经理苏芮敏说,福耀全球出口基地顺利建设,带动福清汽配产业发展。
南安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搭建科创、数字、公共服务、贸易、展会五大赋能平台。该市引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上海大学等大院大所,推动26个产学研项目落地,石材线锯切割等技术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突破。
以“质”取胜,高质量发展成共同追求
福建“千亿县”更是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中,将当地营商环境等因素同步提升。转变思维、以“质”求胜,正成为福建县域企业与政府的普遍共识。
惠安的中化东大聚醚多元醇项目从动工到投产仅用13个月,提前5个月试车,体现了国内化工新材料行业建设新速度。惠安县工信商务局局长孙晓寅介绍,当地制定挂钩服务重点企业方案,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全挂钩、全联系”,今年已协调解决企业35个问题,有效破解了企业要素保障、生产经营、用工招工等方面的难题。
在求“质”的征途中,石狮市出台《做强全球男装供应链中心行动方案》,打造“采购全球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生态化”的男装供应链体系。率先推出“智慧石狮工信科技综合服务平台”,2024年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70%,2020年网络零售额超800亿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方案为依托,将“全球男装供应链中心”行动列入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打造国际知名的男装产业生态标杆城市。
协“同”而行,特色产业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面对山区县在资金、人才、交通等方面的瓶颈,福建多地依托特色产业、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今年年初,在闽侯县举办的东南汽车城汽车产业链供需大会暨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年会上,77家闽侯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和64家县外重点汽配相关企业,达成10项采购意向协议、意向金额达5.03亿元。
据了解,经过30年发展,东南汽车城已汇聚东南、奔驰两家龙头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158家、限上汽车销售企业42家,成为集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汽车产业基地。
“东南汽车城产业基础坚实,而且政策服务非常给力,让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均和产业发展集团总裁助理、福建区域总裁马红叶说。
闽侯县立足产业基础,瞄准低空经济新赛道,成立低空经济发展指挥部,与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低空经济联合创新实验室。未来,双方将围绕产业融合、区域协同、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等多维度深入合作。
如福建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一业一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优质企业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福建已组织实施工业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56项、总投资2737亿元,正持续推动县域经济“稳定器”向高质量发展“强引擎”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