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中心码头,大运河的起点,一场贯穿京津冀的超级马拉松即将启程,超马使者于淼将用脚步丈量千年文脉。
9月21日17时,河北香河中心码头。“征途|北京七环1000公里:于淼跑堂健跑中国出征仪式”在此举行,为一场持续10天10夜的超长距离奔跑拉开序幕。
国家级超马跑者、低心率无伤跑专家超马跑者于淼将从大运河起点出发,开启超过1000公里的征程,串联北京大七环沿线区域,预计于10月1日完成挑战。
奔跑新纪元:从张健的浪花到于淼的脚步
中国极限运动史上,横渡第一人张健以肉身横渡海峡的壮举写下水上传奇;如今,于淼在陆地上开启另一种极限——不是对抗,而是融合。
作为首届厦门6天6夜超级马拉松全球极限赛完成777公里创造中国纪录的跑者,于淼此次挑战延续了他的“无伤低心率”科学跑步理念。
这场奔跑不同于传统竞技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而是追求“更慢、更稳、更远”的全民健康哲学。于淼的“低心率跑法”正是其核心,旨在让跑步成为人人可参与、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路线深意:七环与大运河的文化双脉
此次路线设计蕴含深意。北京大七环又称首都环线高速,连接京津冀多个节点城市,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物理纽带。
从香河中心码头——大运河的北起点出发,奔跑者将沿着七环线行进,在京津冀大地上画出一个“循环不息”的轨迹。
运河与七环,一古一今,都是连接人与地的脉络。大运河曾是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七环则是现代区域协同发展的交通骨架。于淼的奔跑,将成为串联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的移动纽带。
科学奔跑:低心率无伤跑的运动革命
于淼倡导的“低心率无伤跑”正在引发一场大众健身革命。这种跑法通过控制心率在有氧区间,实现高效燃脂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让跑步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健康习惯。
作为“0基础减脂跑导师”,于淼的方法降低了跑步门槛。他通过线上课程和实地指导,帮助大众掌握科学跑步技巧,使跑步从“拼命硬干”的传统印象转变为“智慧奔跑”的现代理念。
此次1000公里挑战,正是对这一科学方法的最大压力测试——用连续10天每天100公里的强度,验证“低心率跑”在极限条件下的可行性。
征途搭子房车:创新保障模式
“征途搭子房车”是本次活动的创新保障模式。房车将作为移动指挥中心、休息站和媒体发布点,跟随于淼的行程,确保挑战顺利进行。
这种模式不仅为挑战者提供了必要保障,也为未来的跑步活动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参考,实现了“流动保障”与“持续移动”的完美结合。
全民参与:线上云跑团激活大众健身
活动组织者推出了“线上云跑团”参与方式,通过扫码观看直播并加入云端奔跑,让普通大众也能远程参与这场盛会。
这种模式打破了体育赛事的地域限制,创造了全民参与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城市、社区奔跑,在云端与于淼同行,感受体育带来的连接感。
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的跑者还可以选择亲赴七环沿线,在于淼经过时加入陪跑段落,用实际行动支持这场挑战。
体育赋能:奔跑中的多重价值
于淼的七环奔跑超越体育本身,具有多重价值。它是一次文化展示,让更多人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它也是一次科学普及,通过实地验证和传播“低心率无伤跑”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发展。
此外,这还是一次区域联动,通过奔跑连接京津冀多地,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果与潜力。
于淼的奔跑恰逢其时——在“健康中国2030”和“体重管理年”政策引领下,马拉松赛事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而超级马拉松与低心率无伤慢跑将成为一种奔跑的新风尚。
10天1000公里的征程,不仅是个人极限的挑战,更是一种新跑步哲学的实践。当奔跑的脚步串联起历史文脉与当代发展,当科学方法取代盲目拼搏,体育的真正力量才刚刚开始显现。
新华网客户端等媒体将全程关注此次挑战。今日17时,从香河中心码头出发,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场“慢即是快”的奔跑史诗。
超级马拉松简称(超马)是经济亲民的健跑活动形式。其是一项以距离超过42 . 195公里的跑步运动, 竞赛项目对于距离与时间的不设限,因对参赛者的体能要求远高于一般人,是许多马拉松进阶选手与耐力型选手的追求,因此归类为「极限运动」。
然而超马不仅具有探索性还具有包容性。因从事该运动所需技巧和装备简单,较之马拉松其不追求速度,以奔跑的时间与距离为超越自己的考察标准,大部分时区的配速在有氧心率范围,更加安全,适合初跑者构建科学的健康的跑步体系。超马在公园城市绿道就可开展, 一般大众也可经循序渐进地训练而完成超马赛事,也受到中老年跑者的偏爱,因此它又属于「大众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