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的“破圈”密码-新华网
2025 04/28 13:53:45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江西频道

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的“破圈”密码

字体: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微短剧迅速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也成为各地竞逐的新赛道。在这条赛道上,赣江新区以“生态思维”谋篇布局,撬动一场文化产业的新变革,逐步在全国微短剧产业版图中崭露头角。

  政策破局:从“试验田”到“新高地”

  砖红色的厂房、斑驳的标语墙,身着七八十年代服饰的演员穿梭于赣江新区桑海电气器材厂的厂房间,演绎着“父母爱情”。

  近日,以80年代桑海为背景的微短剧——《我在桑海爱上80年代的他》即将全网播出。剧中,新祺周粮站、电气器材厂、桑海制药厂等老建筑成为重要取景地。

  《我在桑海爱上80年代的他》开机仪式

  这部短剧,不仅是赣江新区首部“量身定制”的作品,更是新区微短剧产业崛起的缩影。

  “抢占微短剧产业发展先机,赣江新区是有基础的。”赣江新区微短剧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新区新祺周片区完好保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儒乐湖新城则汇聚了高端酒店、城市公园、国际中学和一流医院等优质要素;而在神农岭本草科技园的千亩茶园、千亩林地间,一系列古装剧场景正在搭建中。

  抢抓风口,加速奔跑。赣江新区先后制定《关于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及实施细则,出台全国首个支持微短剧出海的政策措施、数字文化领域出台专项人才政策等,从剧本创作、取景拍摄、上线播出、企业升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大礼包”。相关政策文件与新区支持数字营销(MCN)发展十条、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相衔接,形成“微短剧+直播+流量营销+人才培训”的完整政策链。

  “政策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赣江新区数字文化招商组副组长黄丽介绍,以剧本创作为例,入选国家、省级扶持计划的横屏短剧,链主类最高可获35万元奖励,百花类最高可获30万元奖励;反映新区本土题材的作品,奖励额度再增50%。

  据介绍,赣江新区已组建规模近200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精准投向以IP孵化、版权运营、出海发行等见长的生态型平台企业及项目,并为微短剧拍摄、投流、出海等提供强力金融支持。此外,正联合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全国首款“短剧贷”金融创新产品。

  系列政策“加持”下,短短半年内,新区便吸引12家微短剧企业落户,实现行业从无到有的飞跃,国内头部企业也加速在新区布局。近日,时刻互动在新区落地微短剧全链路产业园,预计未来5年完成200部短剧作品创作。在公司总经理邱熠看来,赣江新区不仅为企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更在版权保护、跨平台合作等方面搭建了高效通道,极大降低了行业试错成本。

  服务向新:从“剧管家”到“快维中心”

  “通过了!”见到江西裕鸿丰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启华,董茵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他,“《逆袭人生之情定大士院》拿到了我们备案服务中心今年第一个上线备案号!”

  董茵是一名“剧管家”。2024年6月,江西网络微短剧备案服务中心在赣江新区挂牌成立,13名“剧管家”持证上岗,采取一对一服务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就像‘产业保姆’,提供从剧本构思、备案审批到政策支持、场景协调的全程服务,企业只需专注创作。” 董茵说。

  “过去找场地、协调设备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现在新区提供了标准化流程,一部剧的拍摄周期可缩短至7天。”本土导演王强介绍。其团队创作的《赣江人家》以本地非遗“赣绣”为线索,上线首周播放量破亿,带动赣绣订单量增长近5倍。

  标准化高效流程背后,正是赣江新区“3+5”快审机制的支撑——规划备案3个工作日初审,成片预审5个工作日完成,对比传统流程提速超70%。自正式运营以来,江西网络微短剧备案服务中心共受理微短剧129部,其中,通过规划备案104部,上线备案29部。

  江西网络微短剧备案服务中心

  微短剧行业“流量来得快,盗版侵权来得更快”。4月8日,华阳数字文化(江西)有限公司出品的爆款短剧《烬吻浮光》上线,首日充值破百万,热力榜单第9位,但24小时内,便出现数十个盗版链接。

  “当时真是焦头烂额,多亏了江西网络微短剧版权快维中心及时伸出援手。”公司副总经理吴晓宇回忆道。

  一场漂亮的“闪电战”随即打响。

  线上精准亮剑——通过AI标识生成技术赋能,全网监测发现侵权行为,2小时内预警函发至各大平台;24小时内,下架侵权内容。

  线下雷霆出击——采取联动行政执法,分赴侵权人注册地,对涉嫌盗版侵权人员予以行政约谈、警告。4月12日,监测日增侵权传播数据断崖式下降超50%,累计监测发现侵权传播数据共计14907条,处理下线数14325条,下线率96.1%。

  “目前,中心已处理侵权案件8起,侵权内容平均下线时长不到2天,为企业挽回损失近千万元。”江西网络微短剧版权快维中心负责人刘正洲介绍。

  为支持微短剧产业良性发展,赣江新区先后成立国家级江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际仲裁院影视文体仲裁中心、网络微短剧版权快维中心等多家机构,形成集举证、调解、仲裁、审判于一体的版权保护全链路闭环,护航微短剧IP产权价值最大化。

  生态聚变: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共生”

  近日,江西中文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赣江新区正式签约,将打造“微短剧+MCN”基地,探索“内容+电商”新模式。目前,已备案11个微短剧项目,完成上线备案7个,制作预算共计546.7万元。

  “短剧为带货提供故事场景,带货为短剧拓宽变现路径。”“微短剧+MCN”基地负责人周琳说,这种创新让单部短剧的衍生收益提升30%。

  在赣江新区,微短剧与科技联动,演绎着愈加丰富的场景——

  与欢瑞世纪、阶跃星辰等通用大模型企业和江西财大人工智能评测研究院联合组建“麟跃·赣江AI实验室”,将实现微短剧脚本撰写、分镜拍摄、角色设计等全流程智能化创作。

  与阜博集团联合创建“可信人工智能实验室”,构建覆盖产业内容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

  联合华阳国际、万晟天华等,引入XR数字虚拟场景,建设“一体化、一站式”微短剧制作基地,预计每年拍摄微短剧200部,年营收达20亿元。

  联合江西省广电集团、江西省报业集团、江西省出版集团、江西省文演集团,打造江西(儒乐湖)视听产业基地,未来预计入驻视听企业不少于60家、落地视听关联项目不少于100个……

  更多的微短剧产业基地在赣江新区应运而生。“微短剧是数字经济的‘轻骑兵’,我们不仅要抢风口,更要建生态。”赣江新区微短剧工作专班负责人说,“我们希望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打造全国综合性短剧拍摄基地标杆,实现微短剧产业的集聚发展。”

  近日,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暨微短剧新质生产力高端对话活动在赣江新区举行。据介绍,联盟将整合中部地区各类资源,推动政策互通、内容共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不断提升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整体竞争力。

  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暨微短剧新质生产力高端对话

  如今,在赣江新区,微短剧不仅是流量的狂欢,更是一场关于数字文化产业的探索——以政策服务打开产业格局,以版权保护筑牢产业底线,以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空间,以文化赋能提升产业价值。

  站在儒乐湖畔,微短剧产业蓝图愈发清晰:到2025年底,赣江新区将形成“一基地三中心”(拍摄基地,备案中心、版权中心、人才中心)的产业生态,目标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聂妍婧)

【纠错】 【责任编辑:郭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