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5日,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办。在3日举行的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上,兰州新区高标准实施全域生态治理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入选“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案例”。
兰州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植扩容、林草协同”发展目标,以“陇中生态平原”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建设,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为同类区域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强化规划引领,构建生态修复治理“大格局”
兰州新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既谋一域绿色发展,又谋区域协调发展;既谋当下高质量发展,又谋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以系统思维完善绿色发展体系。结合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两个规划”,着眼实现农业、生态、城镇空间“三个增加”,撂荒耕地、水土流失、生态脆弱面积“三个减少”,耕地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省会承载能力“三个提升”,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市安全“三个保障”,将生态修复治理有机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促进生态修复治理与重大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国土绿化行动、产业培育发展等有机融合、有效联动,在顶层设计上明晰了工作的发展导向、着力重点和实践要求。
(二)以战略思维推进“陇中生态平原”建设。着眼推动“大兰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兰白一体化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兰北现代城”。
(三)以创新思维抢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机遇。着眼强化城市扩容、产业扩能、人口扩充的水资源保障,联合中科院寒旱所等科研院所,前瞻性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兰西城市群供水研究,提出利用地理落差自流调水,近期调水10亿立方米、中远期调水30亿立方米的工程方。
突出科学施策,促进修复治理路径“大优化”
兰州新区坚持发挥专业咨询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并举,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贯通中科学规范高效实施。
(一)试点先行树样板。结合新区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治理修复模式,率先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试点工作。
(二)标准引领强规范。在试点经验基础上,由国有企业牵头,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建议,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和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环保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评价,形成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标准,保障项目科学化、规范化推进。
(三)因地制宜保质效。按照面积不减、质量不降的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地貌类型实施差异化修复治理,将碎片化耕地和林地规整连片,在荒坡上沿等高线打造梯田,有效破解了此前耕地撂荒、土壤保墒能力弱、水土流失、机械化耕作无法实现等难题,探索出了耕地“开源”的现实路径。
坚持多向赋能,实现全域发展势能“大提升”
兰州新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打造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区。
(一)在生态修复治理中赋能环境质量提标。创新应用土壤修复“生土熟化”技术,通过土壤改良,有效解决西北高原地区生土PH值高、有机质低、保水性差的治理难题,新区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年减少流入黄河泥沙约6万吨、减少浮尘约1万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30%,区域空气湿度明显增大、降雨量明显增多、气候明显好转、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
(二)在生态修复治理中赋能绿色空间扩容。新区依托现代农业公园、黄河流域生态储备林等项目实施生态修复,种植适合地域特色的经济林果与生态防护林带,以“种养加”循环发展模式,“以林带养,以养促林”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与养殖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林草、林果、林禽结合的生态产业体系。近年来,每年新增生态经济林地、防护林地面积5万多亩,全域生态容量和碳汇总量逐年显著提升。
(三)在生态修复治理中赋能粮食安全强基。将生态修复治理和撂荒地整治、低效田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有机结合,实现耕地保护量质齐升、经营模式整体跃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两个翻番”,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不断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基石。
(四)在生态修复治理中赋能城乡绿色底蕴。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宜居环境作为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近两年来,兰州新区不断丰富生态环境品质和人文内涵,启动了石门沟村农业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了生态林、经济林、农业采摘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该村区域性生态修复景观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