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第十一届绿色发展论坛暨2025保障和改善民生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添彩美丽中国 共话民生实事”主题,就绿色产业、低碳转型与生态惠民等热点话题深入交流和探讨。
从“绿水青山”到“绿能绿电”,从“绿色发展”到“生态惠民”,美丽中国正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论坛嘉宾结合实践案例,系统展示了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的路径探索与丰硕成果,凝聚起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共识与行动合力。
绿色是美丽中国最鲜明底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部署。
新华网副总裁杨庆兵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领军者和全球互联网传播服务平台,新华网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记录者、推动者和链接者。新华网始终深入产业一线,展现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融合传播模式,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紧密结合,讲述“点绿成金”的发展故事;并通过挖掘和传播有影响力的品牌叙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创新探索与大国担当。
“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其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佐书认为,绿色化、低碳化不仅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也能有效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是“治国强国重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看来,“绿色发展已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他强调,绿色不仅是生态要求,更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农业既是物质产品的供给者,也是生态产品和景观产品的提供者。美丽农业、绿色农业正成为新时代农业的新特征与新价值。”
在产业绿色化方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副主任黄德生介绍,我国累计完成约6亿吨粗钢产能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供应分别占全球80%和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领先。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1.6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清洁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数字赋能可持续美好生活
当前,数字化、绿色化与民生改善正在深度交织、相互赋能,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重点提到了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他指出,健康医疗领域正在探索“数字孪生”“提前诊断”等模式,通过更精准的数据分析,有望把许多疾病的发现关口前移,减少“晚发现、重治疗”的高成本。同时,他提醒要关注数字化带来的新风险,如网络诈骗、信息过载、数字鸿沟等问题。“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配套好规则和保障。”
展望“十五五”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伟进表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面临诸多机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将持续为养老服务提供政策动力。同时,银发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将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提供新动能。在技术变革推动下,养老服务正在加速迈向数智化。“养老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有效补足护理力量不足的问题。”
行动书写绿色发展实干答卷
产业向“绿”转型、产线向“智”升级、产品向“新”迈进……从地方政府到市场主体,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共同谱写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精彩篇章。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芳表示,近年来烈山区始终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将新农人培育作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走出了一条“政策引才、平台育才、产业聚才”的新农人发展之路。
2024年,烈山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5200万元,增速超过30.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62元,同比增长5.9%。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虞水说,海螺集团推动传统水泥工厂向绿树成荫的“花园”、“零外购电”的低碳园区和消纳城市垃圾的“净化器”转变。实现了“三降三升”的实践价值:排放、能耗、成本显著下降,而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集团拥有2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4座国家级“绿色矿山”,并入选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专家潘亮介绍,比亚迪自199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逐步形成了电子、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业务板块。随着全球能源体系加速重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世界产业变革主线,比亚迪提出的“三大绿色梦想”正在成为推动行业深度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前,比亚迪新能源车型已在六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加速推动全球交通体系绿色转型。
第十一届绿色发展论坛暨2025保障和改善民生经验交流会由新华网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指导,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支持,绿色全域(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