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兰陵下村:蘸一缕乡愁 绘一幅新卷-新华网
2024 02/16 16:18:09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兰陵下村:蘸一缕乡愁 绘一幅新卷

字体:

  新华网北京2月16日电 题:兰陵下村:蘸一缕乡愁 绘一幅新卷

  记者 吴晔

  走过似锦繁华,走不出心中的那片青山黛瓦。

  “你要双手抓住碾棍,抬平,然后身体用力向前,一圈圈地推”。在山东省兰陵县下村乡上村村的农耕广场,一位返乡过年的妈妈在认真地给城里长大的儿子演示如何推石碾,和孩子一起重温儿时的记忆。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石碾,这一古老而简单的生产工具完成了它的使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石碾与石磨、老水井、粮仓、竹篱笆等老物件一起,在上村村成为游客心中久久怀恋的乡情文化。

  “下村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崮下田园·山水下村’品牌,把乡愁乡韵融进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下村乡党委书记马平川说。

  丰盈“乡愁乡韵”纹理,乡土栖居更诗意

  大山深处有人家。下村乡隶属沂蒙山区,坐落在兰陵县的西北部。

  在这里,山依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钟灵毓秀;在这里,坐落着鲁南72崮之首抱犊崮,因其“雄”“奇”“险”“秀”被誉为“天下第一崮”。

晚霞映照下的抱犊崮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村乡将红色文化底蕴、绿色生态资源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全面激活美丽经济。走进上村村,斑驳的石头墙擎着黛瓦,清幽巷陌,处处如画,步步即景。

  美丽乡村建设,要美更要有韵味。上村村注重对村庄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秉承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设计理念,保留原汁原味的山乡风格,充分利用村民一直使用的石头老屋、石头墙及村里的古树老树,借势山区的地形、地貌、林果植被等自然元素,巧妙加入石碾、石磨、老水井、粮仓、竹篱笆和根艺、草编、竹编等老物件、老把式,让乡愁乡韵具象而浓郁,使得“青山绿水”和“记住乡愁”相得益彰。

  守护“乡愁乡韵”环境,和美生活更持久

  美丽的田园,需要悉心的呵护。

  下村乡集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统筹推进乡美、村美、路美、水美、田美、院美等区域一体整治,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上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加福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织村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人员等,对村内主次街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沟渠、汪塘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整治,积极推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加强农作物秸秆“四离一集中”指导和管理,推进“美在农家”提档升级,开展“绿满沂蒙花满村”和庭院美化“五评三比”活动,不断健全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让上村的水更绿、花更艳、人更舒心。

  2月14日,上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加福在介绍上村村农家示范户。

  发展“乡愁乡韵”产业,美丽“钱”景更广阔

  留住乡愁乡韵,不仅让乡村更宜居,也在撬动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陶笛声声,空灵幽远,带来纯净的乡土之美。随着乡村振兴发展,一种由特殊泥土制作成的乐器——陶笛进入人们的视野。下村乡历史悠久,境内王岭遗址属旧石器时代遗存,一些村里的老人至今一直保留着制作陶器的手艺。为了成规模、成产业,上村村以优厚的政策,招引大学生回乡开办了乐器制作公司,主营陶笛、埙等乐器,不仅在技艺上传承和发展古埙和“沂蒙泥哨”,还带动村庄50多人就业,出产的陶笛入选山东省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此外,上村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资源,建立了兰陵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引民间艺人和文创企业入驻,助推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融合发展,实现“乡愁乡韵”经济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月14日,春节假期,陶笛技师仍在加班赶制订单。

  上村村还大力发展大樱桃产业,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近千亩大樱桃,培育村庄“土字号”品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大樱桃采摘乡村游,并将乡愁元素植入采摘消费中。例如,采摘布兜是怀旧的八九十年代大花布风格,让游客在体味大樱桃的时尚味蕾间找到童年成长的影子。开办的农家乐备受城里人欢迎,山鸡蛋、小山鸡等土味菜品成为桌上佳品。

  “今年我们的村庄被评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村集体与县文旅集团合作开发的‘沂蒙乡愁’民宿即将完工,湖心岛周边露营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我们村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村庄变景区、山林变花园、农家变民宿。”王加福对村庄的发展信心满满。

  这是一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未来,下村乡将不断挖掘自身特色,让乡村资源“活”起来,以乡愁乡韵传递浓浓乡情,勾勒出美丽乡村最为厚重的底色。

【纠错】 【责任编辑:韩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