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老寨“蝶变记”-新华网
2023 07/27 10:17:37
来源:新华网

彝族老寨“蝶变记”

字体:

  绿水掩映处,青山绿水间,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彝族青砖黑瓦房屋错落有致点缀于群山环抱的苍翠中,犹如明珠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大地上散发着光芒,一早上彝家小院炊烟袅袅,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宁静,让人置身其中恋而忘返。

  这就是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新华镇格当村的彝族老寨村小组。老寨村是新华镇唯一一个彝族同胞聚集地,也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海市虹口区定点帮扶的对象。这个寨子35户128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6户21人。有谁能想到,曾经这里牲畜与人混居,道路坑洼不平,污水四处横流,白天臭气弥漫,夜间漆黑一片,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脏乱差”村寨。如今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文化广场宽敞明亮,铜鼓芦笙雕塑独具特色,民居外墙彩绘着一幅幅民族图画,一盏盏直立的灯杆上雕刻着古老神秘的彝族符号,感恩亭的走廊里悬挂着老寨过去与现在新旧面貌的对比图,仿佛在倾述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深厚恩情。

民居外墙上的民族图画

  量体裁衣做足绣花功,合力筑造美丽新彝寨

  2022年度在实施乡村振兴进程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上海虹口区联手打造彝族老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秉持“保留原貌、改造完善、拆迁旧烂、新建提高”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在规划上要达到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优美的村庄环境和浓浓的乡土民情成为村民的无尽回忆和幸福生活的底色。该项目总投资661万余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590万元,通过一年的建设,完成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村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四大板块的建设任务。如今的老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历史巨变。看村村靓丽、看人人精神、看路路整洁、看山山秀美、看水水清澈,昔日“老彝寨”已华丽转身蝶变成魅力四射、活力十足的“新彝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的幸福满意指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指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上海虹口区日夜兼程的演绎,彝族老寨“三个一”工程圆满画上了句号。

  ——彝族文化广场,蕴藏童声的欢乐密码。伴随着那悠扬悦耳的彝族音乐声,仿佛时光都在驻足倾听,广场背景墙上栩栩如生的巨大砂岩板浮雕尽收眼底,墙上弯如半月的牛角装饰物格外耀眼,展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不时有三五成群孩童在广场上追逐嬉戏,那幼稚的童声在广场上空久久回响。

别具一格的彝族铜鼓芦笙雕塑

  ——林下观光步道,烙下行人足迹的回忆。行走于林间清静幽雅的步道上,太阳洒落在林下的点点余辉都带着温馨,蜿蜒盘旋的步道被那浓密的树林包裹着,微风佛过,伴随着树叶的婆娑声,林间飘出沁人心脾的野生金银花香味,在闲暇时人们相约去散步。

蜿蜒盘旋的林下观光步道

  ——感恩亭里话幸福,道出句句感恩语。新建的感恩亭温馨可爱,古典构架上勾勒出一道道手工雕刻的木纹悬梁,走廊过道里挂满了老寨“美丽乡村”今昔对比图。从一张张新旧照片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整个老寨村翻天覆地的蜕变。

设计新颖的感恩休闲亭

  保留原貌注重修边打造,功能提升彰显美丽小康特色

  坚持把老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打造细节,提升功能。一是绿化美化房屋周围环境。在房屋两旁、转角处、三角地带建设花台,绿化道路美化环境,提升视觉观赏度。二是庭院改造扩展房屋周围空间。对庭院进行改造,改水改厕,清淤排污,拆除私建围挡,规范柴草堆放,砌设花台,栽花种草,充分利用原来村民闲置的老石磨、老石臼、老坛罐等物件摆设装饰,焕发出彝族村寨古朴风貌。三是科学布局人畜圈舍分离改造。之前许多彝族民居都是人畜不分离,圏舍与住宿、厨房并排或只有一墙之隔,为彻底改变过去的居住陋习,改变居住环境卫生,进行人畜圈舍分离改造,达到住宿、圏舍、厨房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硬化室内地面,分设人行通道和家畜路,科学布局化粪池和污水管道。四是修缮保护彝族传统民居文化。修缮保护5处彝族传统民居,对破损的民居进行修缮加固,修旧如旧,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增加彩绘形态各异的彝族文化图案,美化亮化外墙,保持古朴大方的彝族传统文化特色和韵味。五是实施景观路灯照亮工程。在村内主干道、广场等地安装太阳能照明设施,按照节俭、美观、大方、实用的原则安装路灯40套,在灯杆上镶嵌彝族文化图案,达到照明和观赏的双重效果。

庭院建设前后对比图

彝族传统民居修缮前后对比图

村内道路修缮前后对比图

  科技助农幸福小康路,致富大棚——菜篮子产业入民心

  村口两侧一个个新建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照耀下特别显眼,村长还在和工人一起忙碌,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悦。这里全年气温非常适合种植蔬菜,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量和经济收益,他们打破传统种菜模式,建设温室大棚,最高检驻村同志与东西部协作工作人员联合实地调研,指导老寨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把原先群众零散地块集中整合,按照“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5个,并安装卷膜和喷滴灌设备。修建产业道路600米,有效路面宽3米,该基地种植黄瓜、大蒜、辣椒等10余种无公害绿色蔬菜,年销售额55万元,实现利润13.8万元。

新建的蔬菜大棚一角

  彝村老寨换“新装”,同心演绎协作话心语

  最高检挂职干部、富宁县委副书记辛林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就是要把格当村建设成全县的示范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发展。”上海援滇干部、县委常委、副县长金宇说:“如今的老寨宛如盛装出镜的彝家姑娘光彩艳丽,给人以整洁、舒适、恬静的美好印记,我们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今后老寨群众还得再发力奔向更美好的生活。”最高检挂职干部、格当村第一书记李明说:“老寨村群众如同他的村名一样格外有担当,在乡村振兴建设规划上,群众积极性非常高,群众自愿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作为项目规划建设使用,使得整个项目建设进度又好又快,现在的老寨已经不是我刚来时的老寨,而是一个焕然一新的老寨。从北京来到老寨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历练,无悔青春,不负韶华。”格当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黄兴连说道:“我们在最高检和上海虹口区一心一意帮扶下,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称号、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组称号,是党的阳光照亮了我们彝族乡村的发展和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韩攀】